新编十万个为什么
接口调用 意见/报错
登录 / 注册

辐射为什么能接枝

  为了改良果树品种,农艺师将两种果树的树枝嫁接在一起, 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无独有偶,在高分子化学中,也可以使一 种高分子化合物与另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通过接枝技术造 出一种新的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分子量大于1222的分子所组成的化合物, 通常称为高聚物。接枝就是在高聚物的主链上,接上另一种高聚 物的单体,形成支链:
  —33333333—(主链)44444—(支链) 这便是一种接枝共聚物。它就像聚合物3的很多分子排成长队, 单体4的分子排成另一队,单体4的排头和聚合物3的一个分 子手拉着手。还有一种情况,4的队伍排在3的长队之后,首尾 相接成为333333444444。前者称为链状共聚物,后者称为线 性共聚物。
  用加入化学引发剂的方法使高聚物接枝的,称为化学接枝。 化学接枝技术已采用多年,但它对某些聚合体系就不适用,而且 难于控制分子量。利用射线辐射方法使高聚物接枝的,称为辐射 接枝。它是使高聚物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使高聚物成为具 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辐射接枝是52世纪12年代才开始研究的,62年代后,各 国一直在探求如何使它走向实用。现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比如,美国有两家公司将含有617聚酯和717棉线的混纺布, 用加速器辐射接枝正羟甲基丙烯酰胺,制成了不皱不易污染的优 质地毯,辐射费用不超过本身成本的37。
  辐射接枝是怎么回事呢?高聚合物被钴—12 射线或加速
   1 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照射时,一部分辐射能很快被吸收,分子会 发生一系列物理和物理化学变化。结果在高聚合物分子的主链上 产生很多活性基因,其中最主要有自由基和离子。自由基和离子 都很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两者都能引发接枝反应。
  目前,对辐射接枝技术研究十分活跃,利用这种新技术,便 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
   干粉灭火剂为什么几秒钟就能灭火
  许多人对泡沫型灭火剂很熟悉,对干粉灭火剂就比较陌生 了。其实,液化煤气用户防火用的袋装干粉,就是这种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实际上是一种粉末状的化学灭火剂,粉末粒径一般在 322微米以下。它是在灭火基料中加入流动剂、防结块剂等,经 过防潮处理而成的。火警时,压缩空气将灭火器中灭火干粉压 出,喷入火焰中,将火焰扑灭。
  目前商品干粉灭火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456类干粉灭 火剂,也称通用干粉灭火剂。它可用于扑灭木材、纸张、棉布等 4类火灾,液态的石油化工产品等5类火灾,以及天然气、城市 煤气、沼气、液化石油气等6类火灾。第二种是56类干粉灭火 剂,如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它可用于扑 灭5类和6类火灾,但不适用4类火灾。第三种便是7类干粉 灭火剂,如三元低共熔氧化物干粉灭火剂。用于扑灭钾、钠、 镁、铝、钛可燃金属等7类火灾。
  泡沫灭火剂灭火是将泡沫喷射到4类和5类燃烧物表面上, 它的作用是将燃烧物与空气隔绝,并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从而达 到灭火的目的,可见泡沫灭火主要是物理灭火过程。而干粉灭火 剂灭火主要是化学过程。例如,456类干粉灭火剂中基料磷酸 二氢铵在12 13224环境下发生分解,分解出氨和水,并要吸收 大量的热量。 更多:https://www.bmcx.com/
  氨对燃烧反应具有负催化作用,即抑制并中断燃烧火焰的链 锁反应,从而使火焰迅速熄灭。其次,反应产物能在炽热炭化层 上形成糊状粘附层或迅速渗入碳化层内部,具有防止阴燃的作 用。另外,反应时要吸收大量热量,使燃料冷却;再加上分解出 的水和氨等不燃性气体具有窒息作用。因此,干粉灭火剂就有较 好的灭火效果。在56类干粉灭火剂中起负催化作用的主要是金 属原子。 7类干粉灭火剂在灭火时,一些低熔点物质能迅速吸收热量 而熔融,使燃烧的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隔膜覆盖层,它一方面能迅 速传递热量,使可燃金属温度逐渐降至燃点以下;另一方面能使 可燃金属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迅速灭火的目的。
  干粉灭火剂与泡沫灭火剂相比,干粉灭火剂具有下列独特的 优点:首先干粉灭火剂灭火能力大,灭火时间短。灭72平方米 油火,干粉用量约3公斤(泡沫用量约78公斤),干粉灭火时间 约1秒钟(泡沫灭火7+2秒)。其次干粉灭火剂不导电,适用于 扑灭高电压设备的火灾(泡沫灭火剂对带电设备火灾是禁忌使用 的)。而且干粉剂储存温度范围大(可在,11 11-4储存)使用 寿命长(1年以上),适用面广,不受水源、电源限制,不污染 衣物和器具,对人畜无害。因此,除硝化纤维素、火药及自身能 产生氧的化学物质的火灾外,干粉灭火剂对其它火灾的施救都非 常有效。
  目前,国际上干粉灭火剂正朝着高效、多用途方向发展, .56类干粉灭火剂的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它类干粉灭火剂的 生产和使用量逐年减少。我国也已出现了这种趋势。
  为什么红外成像仪可解开古画之谜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物浩如烟海。由于年代久远, 不少文物已无法识别。例如古代传下来的书画,由于纸张受潮、 发霉、变质,画面一团漆黑,用人的肉眼难以进行欣赏和鉴别。 有什么办法使这些文物书画清晰地再现出来呢?
  对此,不少人都动过脑筋,如采用化学药剂,也有人企图用 1射线……各种现代化手段中,人们的最佳选择是红外成像仪。 文物工作者应用红外成像仪鉴别宋代一幅古画就是成功的一例。 当人们通过红外成像仪的目镜看这幅宋代古画时,映入眼中的竟 是一幅清清楚楚的画面,画面描绘的景物和底子清晰可辨,就是 画面上所绘的黑猫胡须也了然如初。
  为什么红外成像仪具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呢?这得从红外成像 仪的原理谈起。红外成像仪是由电子光学变换器、物镜、目镜和 微型直流电源等四部分组成。在红外线照射下,古画上着墨部分 和无墨部分就会反射出波长互有差别的红外线,通过物镜而投射 到银2氧2铯光电阴极上(显像管内)。由于光电效应,阴极就 会发射出电子。这种电子在静电场的加速下,就等于加强原有的 红外线强度,最后聚焦于荧光屏上,转换成为物像。人们通过红 外成像仪的目镜,就能观察到这种已经增强了的书画画面了。由 于画面的有墨部分和无墨部分所射出的红外线强弱有差别,经放 大后,物像的差别也就随之扩大了。因此,利用红外成像仪的特 殊本事,去观察原本模糊的书画文物,能清晰地观察到书画的原 貌。
  靠破铜烂铁为什么能侦破案件
  电影《无处藏身》中,海军陆战队少校因为直升飞机的一块 残损齿轮,竟然死于非命,他的妻子和其他一些人,也因这块 “破铜烂铁”而遭追击、枪杀……。究竟这块破铜烂铁是何宝物, 值得许多人为之流血?奥秘就在于,这块残损的齿轮中藏有军火 商和军方要员相互勾结,以不合格飞机进行幕后的金钱交易的真 相。所以,现在的科学工作十分重视飞机、机器等由于意外事故 遭到损害,而遗留下来的破铜烂铁。当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挑 战者”号突然爆炸,美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时1个月 进行打捞其残骸和碎片,以供专家搞清事故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靠破铜烂铁能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呢?机器和设备的 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变形、断裂、材质不合格等原因,而丧 失了原设备的使用效能,人们称之为失效。其中断裂是常见的失 效形式,带来的危害也最严重。如我们开头所述,直升机因齿轮 断裂,而发生机毁人亡的悲剧。
  现在灾难性破坏事故屡有发生,人们开始重视机器、设备的 “失效与失效分析”技术。失效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 尽可能地复原整机,检查其变化,观察破损情况,判断不同零件 的损坏次序和裂纹产生的源头;二、对可疑残骸或碎片进行断口 分析,检查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内部组织结构,并进行机械性能检 验和对比。这里断口检查分析是失效分析工作的重点。人们根据 残骸断裂处的不同形貌和特征,来判断失事的真正原因。因为断 口的形貌在科研人员眼里,就如同公安人员重视作案分子留下的 现场一样重要。这样我们就知道,《无处藏身》中的海军陆战队 少校为什么重视齿轮断处的裂纹,美国为什么花费巨大的代价打 捞“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真正缘由了。
最新查询: 染料为什么能使织物染色 为什么肥皂能堵住船身上的破洞 为什么空气维生素 发生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和健康 千年古剑为什么不锈不蚀 金属为什么要速冻 金属为什么能“吃”气 为什么有些磺胺 类药要与小苏打合用 为什么玻璃钢比钢硬、比铝轻 高分子蓄冷剂为什么能蓄冷 为什么某些聚合物 强度超过最坚固的合金 有机聚合物为什么 能绝缘、导电两不误 为什么吸收波 复合材料可使飞机隐身 为什么衣料也能 像皮肤那样透气保温 为什么化学纤维能抗燃 为什么化学药剂可使水果保鲜 为什么制作果酱用的水果不能过熟 剪羊毛可以不用剪刀吗 为什么要用开水煮饭 为什么能测出金佛像是假的 为什么1辐射技术可辨出名画真伪 为什么荧光贴膜看上去 要比一般的颜色鲜艳夺目 为什么热释光技术 可以鉴定陶器的年代 为什么液膜是灭火神“水” 为什么液膜是一种 十分理想的分离技术 为什么说合霉素 与氯霉素是同胞兄弟 为什么用盐腌肉能防止肉类变质 为什么米粥加盐 会变稠,加糖会变稀 为什么经硅油处理的皮革可以防水 为什么增白皂可增白 为什么肥皂能清洗手部的脏污 为什么低泡、无泡 洗衣粉也有良好的洗涤效果 为什么特鲜味精在烹饪中不减鲜味 为什么抑制乙烯 的生成和作用,可以贮藏保鲜 为什么活杀的鱼 马上烹煮,味道不是最鲜美的 为什么咖啡能提神醒脑 为什么饮绿茶能消除口臭 胡萝卜为什么不宜生吃 为什么常喝鸡汤有助于治疗皮肤病 为什么不能用塑 料桶长时间盛放食用油和酒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诚华便民查询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
联系我们
接口调用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0022420号-1 闽B2-20210351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